药物性肾损伤 。某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是通过肾外因素造成的,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所致的急性肾;皮质激素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可引起氮质血症;维生素D影响钙磷代谢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钙化。
梗阻性肾损害 。某些药物在尿中形成结晶并沉积于远端肾单位,造成尿路梗阻;造影剂可使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麦角酰胺可引起腹膜后纤维化,造成尿路梗阻,抗凝剂引起出血,血块可造成梗阻性肾病。
血流动力学改变 。药物引起的血压下降、休克、脱水造成有效血容量降低,肾脏缺血、缺氧而出现肾损害。某些药物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而致肾损害,或髓质缺血而出现肾乳头坏死。
免疫反应 。 药物通过变态反应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沉积于肾小球基膜及小动脉基膜,造成肾损害。此外,药物还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通过免疫反应机制损伤肾脏,此种损伤方式与药物剂量无关。
直接毒性作用 。药物流经肾脏时,与肾组织各部分充分接触,尤其在髓质和肾小管内,药物浓度较高,可直接损伤肾组织。此种损伤和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多见于大量、长期用药者。当药物在肾小管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可改变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线粒体功能,导致上皮细胞坏死。
药物性肾损伤:从五个方面引起肾损害丁樱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药物对肾的损害。
六是其他因素 。儿童、成年人、肾功能减退或原有肾脏疾病者,因药物排泄较漫,肾脏对肾毒性药物敏感性增高,更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
五是肾小管的酸化作用。肾小管的功能之一是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依靠近端和远端肾小管的泌氢作用。肾小管在酸化过程中,尿液pH值降低,这使某些药物的溶解度也随之降低,形成药物结晶或与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结合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
四是髓质的逆流倍增机制 。肾髓质存在逆流倍增机制,使小管内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尤其在髓质乳头区,其浓度显着升高,易造成药物性肾损害。此外,供应髓质的血液只占肾血流的6%。因此,某些药物引起肾缺血时,更易造成髓质和乳头区的损害。
三是肾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 。由肾小球滤过的物质,经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使药液浓缩,加之肾小管对药物的分泌使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大大高于血浆,造成药物对小管的直接毒害作用。
二是肾小球内皮细胞面积大。肾脏毛细血管极为丰富,肾小球内皮细胞总面积约1.5m2,与腹膜面积相似。因此,药物参与形成的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易于在肾小球沉积,造成过敏性肾损害。
一是肾脏血液丰富 。 每分钟流经肾脏的血液约为1200ml,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因此,药物可随血液大量、快速地流经肾脏,并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使肾组织较其他器官更易暴露于药物中而受到损害。
药物性肾损伤的易发因素很多 ,肾脏因其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特点而易受到药物损害。
延伸阅读:
肝纤维化常识
抗纤维化的治疗旨在减轻纤维化的程度延缓其发展乃至逆转其病理进程为此抗纤维化的治疗应包括:①针对致病因子治疗原发病如抗肝炎病毒治疗血吸虫病防治酒精中毒等;②对抗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治疗;③如已发展至肝硬化则需对其合并症进行防治;④对症及恢复肝功能的治疗肝纤维化是多种病因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基础近年来随着对肝纤维化机制的深入了解特别是ECM的合成与降解的分……更多>>
药物性肝损害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炎,应该立即停用与肝损害有关的或可疑的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在几天内病情是否有所改善,但也有一些药物在停药后几周内病情仍可继续加重,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康复,对此要仔细甄别,妥善处理。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不佳者,可静脉输注营养液体。多数药物性肝炎的治疗与病毒性肝炎相同,采用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更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