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
1、临床排除法: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巨细胞病毒症状性感染、EB 病毒及其他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流行病学提示为非消化道感染者可疑似为丙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血清抗HCV 阳性,和证实肝脏或肝外组织如唾液腺、脾脏、外周血单核细胞和T 淋巴细胞中HCVAg 阳性或HCV RNA 阳性,均可作出诊断。由于免疫法检测HCV 抗体,需要长期连续检测,且近40%的急性丙型肝炎始终检测不到抗HCV,及未标化的多种PCR 检测HCV RNA 可存在假阳性,若能抗HCV 和HCVRNA 同时阳性,或连续HCV RNA 2 次阳性的意义更大。
3、确定诊断:凡临床诊断为急性、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例,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方法确定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才作为确诊病例。儿童中存在一种以上病毒的重叠或合并感染,需要加以区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