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乙肝

首页 > 肝病科 > 乙肝 > 介绍 > 正文

病毒性肝炎小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31日

  远在公元前460~375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在《内科疾病》中提及“流行性黄疸”。我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黄疸记述。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5种类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又增补了“湿黄”。宋代则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古代所描述的黄疸大多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型。

  1858年bambecga认为总胆管开口处炎症阻塞是病因,称之为“阻塞性黄疸”。1868年virchow发现是为总胆管黏液栓塞引起,称之为“卡他性黄疸”。1940年始证实是肝脏炎症引起。随后苏联医生首先认为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感染,命名为“包特金病”。1939-1945年二次大战期间,发生因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的血清性肝炎大流行,怀疑为滤过性病毒所致。1973年feinstone等用免疫电镜从病人粪便中发现甲肝病毒,通过粪便传染,当时称之为传染性肝炎(甲型肝炎),通过血清传染的则称为血清性肝炎(乙型肝炎)。

  1965年br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1968年认识到该抗原与肝炎有关,称肝炎相关抗原(haa),即现今的乙肝表现抗原(hb-sag)。hbsag的发现对肝炎鉴别、血清免疫学诊断、自动被动免疫预防有重要价值。brumberg亦因此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医学奖。

  1970年dane用免疫电镜观察到完整的乙肝病毒(hbv)颗粒。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肝则由krugmam首先提出,已被广泛运用。

  1979年可检测出甲肝抗体。

  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有一种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直到1989年9月,才将通过输血传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丙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戊型肝炎。

  1977年rizzetto等在意大利发现hbsag阳性病人肝细胞核内有一种新抗原,称q因子,1983年被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dv)。后来认识到它单独成不了气候,总与乙肝重叠感染,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现今,上述5型病毒性肝炎在许多医院可以检测鉴别。后来又发现在散发性急性肝炎和输血后慢性肝炎中有不少病例,用现有灵敏的诊断技术可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因此,可能存在已型和庚型肝炎。1996年linnen等正式报道了庚型肝炎病毒(hgv)。

  除上述之外,还有一些病毒感染可引起肝脏炎症病变,不过多以全身症状为主,肝脏炎症多为继发性,不典型。如肠道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hsv、vzv、eb病毒等均可引起病毒性肝炎。

  • 常占杰

    常占杰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乙肝,肝炎,肝病
  • 薛惠明

    薛惠明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肝癌
  • 胡义扬

    胡义扬

    主任医师擅长: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 刘平

    刘平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