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该不该就医?应怎样工作和生活?社会又应如何正确对待他们?别说他们自己摸不着头脑,连医生们心里也是一笔糊涂账。由此,肝病专家们呼吁,制定一部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诊疗指南》应提上日程。
并非都是“健康携带者”
老郭十几岁就戴上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帽子。为此,他当兵不行,上学受阻,找个对象也坎坎坷坷,工作也换了一次又一次。但与他有同样境遇的人反而说他“幸运”,因为他没有为“携带者”这几个字花多少钱。“我们求医问药的钱可花‘海’了!”
说起乙肝病毒携带者,社会上普遍认为“不就是健康携带者吗”?“其实这是一大认识误区。”肝病专家刘主任医师介绍,虽然这部分人身体没有明显不适,但实际上他们仅有少数人处于相对稳定的“非活动性”“健康携带”状态,而绝大多数携带者实际处于慢性肝炎的不同阶段,即属于病情轻重不一的乙肝病人。近年来大量肝脏穿刺活检结果表明,所谓“健康携带者”肝组织正常者只占少数,而且在电镜下也不能排除肝炎病变。另有研究表明,慢性感染者中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携带者实际上已经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
据了解,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并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残留期或终末肝病期。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都处于免疫耐受期,他们可以说是乙肝病毒赖以持续生存的宿主,对乙肝的传播和发病起着巨大的作用。多数携带者是在幼时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导致病毒长期潜伏。到了中青年,机体进入免疫清除期,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炎症发作,貌似健康的携带阶段也就随之结束。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划分较为宽泛,其中多数是潜伏状态的各种慢性乙肝病人,而国际上对此界定比较严格,只有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一种,并且是以肝穿检查为标准。
目前,庞大的“携带者”人群已经成为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但是,棘手的是目前对这些人的治疗还存在不少困惑: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因此很多学者主张不必进行抗病毒治疗;另一方面,他们中大多数肝脏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并有部分人可演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癌,理当及早治疗。由于长期以来对究竟该不该治疗以及怎样治疗问题,国内医学界没有达成共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医治及管理相当混乱。有的患者治疗从未间断,花费了大量冤枉钱,病情不好转反而恶化;有的虽未求治,但“心病难除”,担心终有一天暴发;还有的真就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