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证和蓄血证包括各种跌打外伤、瘀积肿块、瘀血内停之肢体顽固性疼痛、经脉瘀阻之半身不遂、产后恶露瘀滞不行、月经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活血祛瘀法可分为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排脓消肿等。
推荐阅读
???
???????? ???????? ??????? ???E????一、定义
用具有疏通经脉、活血祛瘀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祛除瘀血或蓄血症候的一种治疗方法,称为活血祛瘀法。
瘀血证和蓄血证包括各种跌打外伤、瘀积肿块、瘀血内停之肢体顽固性疼痛、经脉瘀阻之半身不遂、产后恶露瘀滞不行、月经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
活血祛瘀法可分为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排脓消肿等。
二、作用
活血祛瘀法具有疏通经脉,行气活血,使血行通畅,蓄积消除,癌肿疏散,通络止痛,排脓生肌等作用
活血祛瘀法的药理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已基本证实的主要有:
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等作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尤其是解除了微循环的障碍,从而恢复或改善了病变组织、器官等的血液供应,使这些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得以恢复。几乎所有的活血祛瘀药都有这方面的作用。
其他的作用如:镇痛,抗感染,抗炎,解热,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抑制体内变异细胞的生长,抑制变态反应,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前文已提到,通过对乙肝的病理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乙肝患者的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这是由于病变后局部炎症性渗出、变态反应、红细胞聚集、免疫细胞浸润等反应,使患者血液的粘稠度升高,则血流瘀滞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即出现了“脉络瘀阻”的证候。解除或者改善局部的微循环障碍,使受损害的肝细胞得到修复,才能使肝病较快得到治愈。
三、适应证
乙肝兼有瘀血表现者。证见面色晦暗,身目发黄而暗滞,两胁刺痛,痛处不移,大便色黑,胁下有微痕痞块且隐痛不舒,皮肤有蛛纹丝缕(蜘蛛痣),舌质紫暗或有换斑,脉弦涩或细涩等。
四、常用药物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1)祛瘀止痛类:五灵脂、没药、乳香、铁包金、穿破石、水蛭、田七、蒲黄、三棱、延胡索、莪术、凌霄花等。
(2)活血通经类:丹参、郁金、川芎、牛膝、当归、益母草、透骨消、瓦楞子、泽兰、红梅消、排钱草、桃仁、红花、牡丹皮、赤芍药、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以上分类并没有绝对界限,仅是功效有所侧重而已。
(3)排脓消肿类:穿山甲、皂角刺等。
选用活血祛换药的注意点:
(1)活血祛瘀药药性大多数是较温燥的,而乙肝初、中期大多数是属于实热证者。所以若患者热势较明显,应该选用药性偏凉的活血祛瘀药,如丹参、郁金、牡丹皮、赤芍药、排钱草、穿破石等。
(2)若兼全身浮肿(如肾炎水肿),或腹胀满有腹水(如肝硬化失代偿期之腹水)者,可选用益母草、泽兰等兼能利水消肿或行水消肿的活血祛瘀药。
(3)两胁刺痛较甚者,可选用五灵脂、丹参等止痛效果较明显的活血祛瘀药。
(4)胃脘疼痛,泛酸吐酸(如胃酸过多、胃溃疡)者,可选用瓦楞子以兼制酸止痛,并应少用或不用牛膝、白芍药等味酸之品。
(5)有黄疸见身目发黄者,可以选用透骨消、穿破石、铁包金及虎杖等兼有退黄作用的活血祛瘀药。
(6)三棱、莪术、凌霄花、水蛭等破血祛瘀之力较强,一般情况下应避免选用。若胁下有微瘕痞块(如肝脾肿大),疼痛不舒,且体质尚较壮实者,可酌情用这些药物以破瘀散结消肿,但应注意不可多用和久用。
(7)有瘀血表现,又有出血倾向或已出血者,症如肌肤发斑、衄血、吐血、便血等,可选用有止血作用的刘寄奴、三七、蒲黄、牡丹皮、赤芍药等以活血祛瘀止血。
(编辑:韩枫)
关注乙肝,等于关注肝病的健康。的肝硬化栏目带您了解乙肝常识,乙肝病因,中医治乙肝,乙肝症状,乙肝用药,乙肝保健的方方面面。想了解更多乙肝的相关文章,请点击返回乙肝栏目。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