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20岁到40岁是慢性乙肝发病的高峰期,这些患者往往正处于家庭、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升学、就业、职业规划或者婚姻生育问题等多重压力,迫切希望康复。
日前,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等机构对3000多名乙肝患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乙肝患者最担心的三大问题依次是,担心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担心工作、生活、婚姻受到影响;担心会传染给家人、亲友和单位同事。有近50%的慢性肝炎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焦虑和精神忧郁。
在重重忧虑和精神重压之下,乙肝患者最容易陷入以下三种治疗误区:
一,病急乱投医,迷信一些所谓的“家传秘方”。然而那些“几个月消灭乙肝”的秘方其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巫善明教授强调,乙肝是慢性病,慢病不能“急治”。
二,盲目悲观。乙肝很难治疗,迟早会转化为肝硬化、肝癌,既然没有特效药,那吃不吃药都一样。
三,不愿接受长期治疗。此次调查发现,65%的患者只愿意接受3年以内的治疗,25%的患者认为治疗一年就差不多。巫善明教授说,多数病人在第一年大都愿意认真接受治疗,第二年就马马虎虎,到第三年往往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接受治疗,很多患者都害怕长期服药。
三大特性:难治、可治、长治
在我国,一半以上的乙肝都是通过母婴传播的,母婴传播会使病毒在婴儿体内产生免疫耐受。病毒与生俱来,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不会把这种病毒当作自己的“敌人”,一旦感染,难以在短期内清除。同时,乙肝病毒在人体内会迅速复制,且乙肝病毒具有多变性,容易变异。如果不正确治疗,最终有25%到30%的病人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是一种困扰全世界的传染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大多以抗病毒和保肝、提高免疫力为主。但患者也大可不必因此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因为在正确的治疗下乙肝也是有希望达到基本治愈的,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主要有四种核苷类药物和两种干扰素类药物,这些药物各有所长。且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乙肝的治疗效果正在不断进步。只要坚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持续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就能使病情得到缓解,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继续学习、工作、生活和生育。
乙肝可治,但战胜乙肝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种,一种是e抗原阳性,另一种是e抗原阴性。在我国,前者大约占到乙肝患者的60%,后者约占到40%。e抗原阳性患者至少需要治疗两年,e抗原阴性患者则需要坚持两年半甚至三年以上。而不少e抗原阳性患者会转成e抗原阴性,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更为难治。所以总体来说,大多数患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
慎选民间药物 坚持正规治疗
乙肝患者必须正视上述三种特性,既不可偏信那些“慢病急治”的偏方,更不能抱着“急性子”的心态,放弃长期治疗,急于求成。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乙肝治疗分为两步。第一步,实现近期目标,即取得乙肝病毒的DNA转阴;e抗原血清转换;肝功能转氨酶恢复正常。如果达到近期目标,就意味着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不少患者觉得,达到上述三个指标后,就不必继续治疗了。其实,乙肝治疗还需要第二步,也就是要实现乙肝治疗的远期目标,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延缓、阻止疾病进展,不让新的病毒再进入肝细胞进行复制,从而延长和改善患者的生活。如果患者一味求快,缩短疗程,停药后一旦复发,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慢病要慢治,欲速则不达,只有坚持治疗,才能取得理想效果。然而长期以来,阻碍乙肝远期治疗目标的主要障碍,就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问题。耐药发生后,可能会导致之前的抗病毒治疗功亏一篑,并影响后续治疗的效果。耐药也是导致患者担忧、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调查发现,超过70%的患者担心或非常担心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因而不愿意接受抗病毒治疗。
其实,耐药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以及药物抵御耐药的基因屏障高低。预防耐药是乙肝治疗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应该慎选药物,请专业医生根据个体的差异,规范治疗,并尽可能采用预防耐药的策略,而经常更换药物或者乱用药,很容易导致多重耐药。 (责任编辑:HX)
更多肝病专题推荐文章
得了甲型肝炎可别猛吃药
春季养肝需要合理用药
得了肝病小心肝火烧身
五项全阴不说明肝病痊愈
肝癌预防的几大终极措施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