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丙肝

首页 > 肝病科 > 丙肝 > 介绍 > 正文

全方位立体式剖析丙肝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1日

很多人都知道甲型、乙型肝炎的危害,对丙型肝炎(HC)的危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3%,估计约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每年新发现丙型肝炎病例3.5万例,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后期肝病的最主要死因。

  在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丙型肝炎患者约4000万,即每30人中就有一名丙肝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对患者的健康和危害极大,已成为当今我国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最近,中华医学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引起了公众的重视。下面简单介绍丙型肝炎的有关知识,供读者参考。

  丙型肝炎的传播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①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被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除HCV-RNA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型肝炎病毒。②经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吸毒,导致丙型肝炎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和针刺等,都是传播的主要途径。此外,如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丙型肝炎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③性传播。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性较高。4母婴传播。据报道,抗-HCV阳性母亲将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一般认为,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型肝炎病毒。

  临床表现及预后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抗-HCV和HCV-RNA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病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抗-HCV和HCV-RNA阳性者,为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差别很大,而且难以确定,大约只有20%~3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肝硬化与感染时间有关,据报道1157名明确感染时间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从感染至发生肝硬化的平均时间为30年。其中<10年者146名(13%),10~19年者231名(20%),20~29年者195名(17%),30~39年者100名(9%),40~49年者130名(11%),>50年者202名(17%),无肝硬化者153名(13%)。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中,感染时患者的年龄是个主要因素:20岁以下者肝硬化速度缓慢,21~40岁者中度进展,41~50岁者肝硬化速度加快,>50岁者肝硬化进展最快。每日饮酒50克以上者,肝硬化进展速度更快。

  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供预防丙型肝炎之用。可行的预防丙型肝炎办法:①严格筛选献血员,提倡无偿献血,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丙型肝炎感染者的检出率。②阻断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③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4阻断性传播。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丙型肝炎感染者在性交时应使用安全套。⑤对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HCV-RNA阳性),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责任编辑:HX)

相关阅读

  • 常占杰

    常占杰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乙肝,肝炎,肝病
  • 薛惠明

    薛惠明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肝癌
  • 胡义扬

    胡义扬

    主任医师擅长: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 刘平

    刘平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