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上,脂肪性肝硬化分为几类呢?中医讲究标本兼治,治治疗本,在帮助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双重功效,备受推崇。近些年,中医对脂肪性肝硬化的研究有了更大的进步,那么,中医学上脂肪性肝硬化分为几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医学把脂肪肝性肝硬化分为四种类型:1.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2.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
虽然以上四种类型都可以称之为脂肪肝性肝硬化,但是由于病因病机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其治疗方法也是各异的,在七十六辨扶正还原疗法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行针对性的治疗。
(一)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
此种脂肪肝性肝硬化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湿痰内停,造成脂肪肝的发生。而脂肪肝前期是不需要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自身生活习惯的调节恢复肝脏的健康,可是假如忽视脂肪肝,不加以调整或治疗,脂肪肝也很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
此类型肝硬化的突出临床表现为: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由情志不舒造成的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肝硬化,在治疗上需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为主。
(二)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
此类型脂肪肝性肝硬化是由于长嗜食甘肥厚味之品,或着情志失调以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失健运,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脂肪肝。其临床表现为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脂肪肝性肝硬化在治疗上应该遵守疏肝健脾、祛湿化痰的原则。
(三)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此类型脂肪肝性肝硬化产生的原因是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脾虚失于运化、痰瘀痹阻于肝,成为脂肪肝。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脂肪肝性肝硬化在治疗上应以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为主。
(四)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
此类型脂肪肝性肝硬化产生的原因是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痰浊、瘀血痹阻于肝络,致使肝区刺痛胀痛以及脂肪肝的形成。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中医学上脂肪性肝硬化的四种类型,并分析这一类型的原因和症状,希望对大家了解脂肪性肝硬化有一定的帮助。称,治疗脂肪性肝硬化必须对症下药,患者治疗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保证治疗效果。如果您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您点击咨询在线。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