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乙肝

首页 > 肝病科 > 乙肝 > 治疗 > 正文

众多药物 患乙肝的你如何选?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7日

  中药制剂 多为冲剂、片剂和胶囊,包括藏药、傣药和蒙医药等。这些药物虽然组成不同,各有特点,但是都难以独当一面,有时只能成为某一治疗阶段的“亮点”,一闪而过。中药制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目前基本限于国内使用,尚无一种药物得到国际同行和权威机构的认可, 因此仅处于临床试用阶段,疗效尚难确定。

  抗肝纤维化药物 该类药物适用于慢性乙肝伴有肝纤维化者、早期肝硬化者。但目前这些药物有骨髓抑制、严重的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几乎让人无法接受,现临床很少使用。倒是中药抗纤维化制剂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它们可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己形成胶原组织的降解和吸收,故而成为新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 但是,抗纤维化治疗依然不是解决乙肝的根本措施,如果乙肝病毒这个祸根不铲除,仅仅是抗纤维化也只能起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免疫调节药物 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 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另外,一些中药制剂也有其功效。客观地说,免疫制剂仍然属于乙肝的辅助治疗,但是,这项辅助治疗的代价太高,免疫增强剂价格十 分昂贵,昂贵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抗病毒药物,这就让人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淤胆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重症肝炎,但是疗效并不确切,抗病毒作用更是似是而非,因此不值得提倡。

  相对于其他西药来说,拉米呋啶有不少优势,诸如价格相对便宜、副作用小、口眼方便、抑制病毒迅速,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可达 90%以上,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阴转率也在 40%以上等,故而风靡一时。但是,拉米呋啶并非神药, 它并未完全解决乙肝的难题,诸如停药后的“反弹”、疗程的遥遥无期、病毒在药物压力下的变异、远期疗效尚无定论等等。拉米呋啶也是治疗乙肝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决不是治疗乙肝的终点。中药抗病毒药物种类不少,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但是,相对西药来说,抗病毒的效力不够,作用机理不明确,因此,尚难以单独承担乙肝的“主打角色”。

  抗病毒药物 这类药适合于轻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主要病毒复制指标(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者,一般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携带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也是治疗乙肝的难点所在,它是一块“硬骨头”,目前还未“啃”下来。在不同时期我国治疗乙肝有不同的“主打”药物,如西药干扰素、拉米呋啶及中药肝炎灵注射液等,但绝大多数的抗病毒西药是“昙花一现”,疗效不佳。20世纪90年代,干扰素被隆重推荐给国人,当时曾被视为乙肝克星,盛行了将近6-7年,但是由于疗效不尽如人意(种族差异、副作用、价格昂贵等因素决定其不适合中国人),也逐渐在走下坡路,代之的是拉米呋啶,这是最新的抗病毒药物。

  护肝改善蛋白代谢药物,如口服氨基酸胶囊、马洛替酯等,主要适用于慢性肝炎(一般为中度以上)或肝硬化患者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蛋白比值倒置,价钱便宜,疗效尚可。若是肝硬化晚期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一般需输入人血白蛋白,价格则十分昂贵。护肝恢复肝功能的药物疗效明确且显著,遗憾的是它们并非根治乙肝的方法,它们属于乙肝的“治标”办法(即缓解乙肝的方法)。它们可以解决乙肝的一些表面现象,如缓解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等等,但是解决不了乙肝的核心问题——抗病毒治疗。

  护肝降黄药物适用于各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出现胆红素升高(即出现黄疸),如西药门冬氨酸钾、熊去氧胆酸及中药丹参注射剂等。其中西药降黄主要适用于伴随有淤胆特点的肝炎,中药制剂适合于各型高黄疸病例。降黄药物一般不宜长期使用,如果慢性乙肝及肝硬化出现“残留黄疸”现象,则不宜使用上述药物,可加用中草药辨证处方加以调整解决。

  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 这类药物研究时间最长,疗效最明确,使用最广,价钱相对低廉,包括护肝降酶、护肝降黄及护肝改善蛋白代谢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况,其中护肝降酶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突出的一类药物,如五味子、甘草制剂。临床上所见到的乙肝病人,几乎都伴随有转氨酶升高这一现象,一般情况下,使用护肝降酶药物都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药物虽降酶迅速,但不能突然停药,否则转氨酶会迅速“反跳”,应逐渐减量,维持一两年。

  一般护肝药物 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 适用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但是仅可起到辅助及间接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但并不是治疗乙肝的主角。

  正规的乙肝用药按其功效可大致分为:一般护肝药物、 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 抗肝纤维化药物及中成药等六大类。

  乙肝用药层出不穷、如院内制剂、科研用药、中药中的丸散膏丹及各类“祖传秘方”、使人眼花缭乱。在如此众多的乙肝用药中应如何选择?疗效又怎样?请看——

  延伸阅读: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利弊
  国际和国内正在尝试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肝,但是否可提高疗效,或有多大程度提高疗效,还需要有更多的临床依据。  医学界正在尝试两药联合治疗  ●治疗终点患者无论接受哪类药的治疗,当检测“乙肝两对半”指标时,若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就可以视为达到临床认可的治疗终点了。但达到治疗终点并不意味着要立即停药,临……更多>>

  乙肝治疗的“双保险药”
  今年5月公布的《中国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显示,病情得到长期控制、坚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可达到75分,高于乙肝人群整体平均水平;而且这些患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发生过耐药。  今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的《慢性乙肝治疗指南》首次在治疗目标中突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谢尧表示,这一转变表明了从关注患者的短期生理指标转向关……更多>>

  • 常占杰

    常占杰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乙肝,肝炎,肝病
  • 薛惠明

    薛惠明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肝癌
  • 胡义扬

    胡义扬

    主任医师擅长: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 刘平

    刘平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