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啊,肝硬化失代偿期低蛋白血症,会引起水肿,像这种肝原发疾病引起的体液异常积聚,称为肝性水肿。(一)临床特点 往往以腹水为主要表现,下肢及皮下水肿不明显。若患者长期保持坐或立位,或因其它原因下肢静脉是明显淤血,则下肢皮下水肿也会明显。腹水病人因腹腔积液的牵张作用,加上肠道积气,可使腹部尤其两侧显著鼓胀;脐部外翻,腹腔内压过高易致肠疝,还可妨碍膈肌运动而影响呼吸。 腹水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变,但多见于失代偿期,代偿期很少有水肿,严重者还伴有胸水,也可致阴囊水肿。 (二)发病机制 肝性腹水的形成机制是多因素的: 1.肝静脉回流受阻和肝淋巴生成增多 肝血流1/3来自肝动脉,2/3来自门静脉,两路汇合于肝血窦,再至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又汇集为小叶下静脉,最后联合成肝静脉,把来自肝的血送入下腔静脉。实验证明,肝静脉回流受阻可致肝淋巴生成增多并在腹腔积聚。用铝片环套在健康狗的下腔静脉胸段上,造成1/2(直径)环形狭窄,数天后出现腹水,水肿液由肝表面滴入腹腔,若先把肝移入胸腔再造成狭窄,则引起胸水而无腹水,表明水肿液来自肝。 窦后性肝硬变时肝静脉回流受阻是因广泛结缔组织增生和收缩,以及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压迫肝静脉分支和肝血窦,致血管偏位,扭曲、闭塞或消失。回流受阻使肝静脉压升高,逆向传递至肝血窦,加上肝动脉压的向前传递,肝血窦内压乃明显上升而引起过多液体滤出,淋巴回流加速也未能充分排引,滞积的液体乃经包膜渗出,由于表面滴入腹腔而形成腹水。 2.门静脉高压和肠系膜淋巴生成增多当门静脉高压时,肠系膜区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随而增高,液体由毛细血管滤出明显增多,肠淋巴生成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导致壁水肿并滤入腹腔参与腹水的形成。 3.钠水滞留上述两原发因素造成腹水后,血浆容量随之下降,钠水滞留是对后者的代偿反应。若原发因素未消除,则钠水滞留就成为腹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过量钠水滞留加剧门静脉高压并使肝窦内压进一步升高,加速肝和肠系膜淋巴的生成,从而促进腹水发展。钠水滞留是因肾排钠水减少,后者又是由于醛固酮增多,包括分泌增多和肝灭活减少,此外ADH也参与钠水滞留的机制,至于利钠激素或心房肽有无分泌减少,尚待确定。 4.有关“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下降”肝硬变时因肝合成白蛋白减少,可导致低蛋白血症。肝淋巴带走大量白蛋白丢失于腹腔,以及钠水滞留的稀释作用,也使低蛋白血症进一步加重。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一直被认为是腹水基本成因之一。但近来有人提出相反主张,认为消化道的毛细血管壁尤其肝窦壁对血浆蛋白有较大通透性,因而平时该区组织间液的蛋白含量相当高,但在肝硬变时则可随着低蛋白血症的发展而相应下降。测算的结果表明的确如此,尤其是门静脉区组织的情况更是如此,以致肝窦和肠毛细血管有效胶体渗透压实际是增高了,而不是下降,对腹水形成并无促进作用。 肝性水肿的治疗原则 除改善肝功能和控制原发疾病之外,可根据发病机制采取下列措施:①限制钠盐和水摄入;②利尿:在限制钠水的同时投以利尿药很有效果;③腹腔穿剌:一般不采用,但腹水过多妨碍呼吸和病人明显不适、投利尿药无效或有副反应时,可慎用。速度不宜过快,反复小量抽放,效果尚佳;④门-腔静脉吻合分流术;把门静脉血液直接分流到下腔静脉中,使门静脉减压,一般以侧-侧门腔静脉吻合术较为优越。食疗:肝硬化腹水病人的饮食概括起来为:“四多,三戒,两限制”。 “四多”,即: (1)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及大豆制品。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以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细胞,防止腹水形成。 (2)多吃主食。即米、面和谷类,它含糖元较高,可以保护肝脏。 (3)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肉类,豆类,蛋黄等,尤其要注意合理搭配。 (4)多吃细软、无刺激、好消化的食物。 “三戒”,即: (1)一戒油炸、油腻及易胀气的食物。 (2)二戒辣的食物。 (3)三戒烟酒。 “两限制”,即: (1)限制饮水。 (2)限制吃咸。这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一项重要措施。另外,还要注意休息。 此外,再推荐几个小验方: 1、山楂大枣汤。取山楂50克、大枣10枚,水煎服加红糖调味,每日一剂。 2、双豆车前汤。绿豆、黑豆、车前子各50克,大蒜头1个,共煎汤服食,每日一剂,7天为一个疗程,对肝硬化腹水消退有明显效果。 3、香蕉。具有清热、润肠、利尿、解毒之功效,每日吃1-2条,对肝硬化患者有益。
延伸阅读:
谷丙转氨酶380是肝硬化吗?是初期.还是中期..晚期..
ALT 380说明肝功能的损害比较明显,最可能的情况是乙肝病毒复制导致了肝细胞的破裂,最紧要的任务是要保肝护肝治疗。仅ALT一项是不能诊断为肝硬化的,肝硬化需要做B超检查,或者化验肝纤维化四项,才能确诊。肝硬化是肝炎病程中的一个过程,最常见的过程是: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你目前主要还是肝炎症状,需到正规医院及早降酶护肝治疗。……更多>>
肝硬化的症状。还有其他。
肝硬化是各种原因种病因长期反复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的一种慢进性、弥漫性的肝脏病变。 在我国肝硬化较多见,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功能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由于肝脏自身的损害和累计多重器官、其中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核心表现,并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肝腹……更多>>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