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乙肝

首页 > 肝病科 > 乙肝 > 治疗 > 正文

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1日

0226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analogues)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核苷类似物在人体内,通过磷酸化,成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后,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并与核苷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A链,终止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拉咪呋啶(Lamivudine,二脱氧硫代胞苷,3TC)Lamivudine是近年来新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最早用于治疗AIDS。以后发现对HBV和HIV混合感染病人,有明显的抗HBV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对鸭乙肝病毒(DHBV)和黑猩猩感染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对Lamivudin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治疗1年的临床试验结果:口服Lamivudinl00mg/d,于服药24周后,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下降,HBVD鄄NA阴转率可达90%。治疗1年时,HBVDNA持续阴转率为80%。ALT持续复常率为60%。但HBeAg阴转率约为20%25%。HBeAg血清转换(血清HBeAg阴转,抗HBe阳转)率为15%20%。治疗1年时肝活检复查,肝脏炎症坏死病变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亦有减轻。但过早停药,多数病人出现复发。目前认为出现HBeAg血清转换后,常可获得持久疗效,持久有效率可达80%,可以作为拉咪呋啶停药的指征。国内专家组建议:在拉咪呋啶治疗至病人出现HBeAg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6个月后复查,仍保持HBeAg血清转换者可以停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年。临床发现,病人治疗前血清ALT升高程度与HBeAg血清转换率密切相关。病人治疗前血清ALT水平高(ALT≥25倍正常值上限),拉咪呋啶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亦高。因此,拉咪呋啶治疗的指征,应选择治疗前血清ALT明显升高的慢性乙肝病人。对慢性HBV携带者疗效不好。

应用Lamivudine治疗69个月以上,在HBVDNA多聚酶C区,可出现YMDD(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变异,YMDD变异共分2型:Ⅰ型YMDD变异为HBV聚合酶基因(P区基因)区第741个核苷酸位,A誖G置换,使HBVDNA多聚酶C区YMDD分子中,第552个密码子蛋氨酸(M)被缬氨酸(V)取代,成为YVDD变异。Ⅱ型YMDD变异为P基因区743个核苷酸的G誖T置换,使HB鄄VDNA多聚酶C区YMDD分子中,第55个密码子蛋氨酸(M)被异亮氨酸(Ⅰ)取代,成为YIDD变异,YVDD和YIDD变异均可伴有P区基因669个核苷酸T&rge;A的置换,使HBVDNA多聚酶B区528个密码子亮氨酸(L)被蛋氨酸(M)取代,成为L528M变异,但与YVDD合并变异较常见。

YMDD变异株的复制能力低于野生株。因此,一般YMDD变异株感染,血清中HBVDNA水平较低,一旦停止拉咪呋啶治疗后,野生株可迅速重新复制替代变异株。当发生YMDD变异而且成为优势株时,可引起对拉咪呋啶的耐药。发生YMDD变异时,可使HBV又重新复制,ALT重新升高,病情可以复发。但多数出现YMDD变异病人,仅有HBVDNA重新转阳和ALT重新升高,一般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且无明显肝炎症状,可继续用Lamivudine治疗仍能有效,并可出现HBeAg血清转换,肝组织像亦有改善,但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当病人HBVDNA和AL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水平,且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应停用拉咪呋啶,换用其它抗病毒药,并加强保肝治疗如甘草甜素制剂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发生黄疸或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改变时,不要轻易停用Lamivudine,而应积极应用保肝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此时停药,可使野生株明显复制,引起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发生不良反应。

此外,停用拉咪呋啶后,由于HBV迅速重新复制而引起病情恶化,可出现HBVDNA和ALT水平明显上升,甚至发生黄疸。应加强停药后的病情观察,出现病情恶化时,应使用抗病毒药和保肝治疗。

Lamivudine的不良反应很轻,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别。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毒性和骨髓抑制、亦无血清胰酶升高的现象。

2.泛昔洛韦(famciclovir)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是潘昔洛韦的前体药,可用作口服。泛昔洛韦口服后吸收良好,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潘昔洛韦,在细胞内磷酸化为三磷酸潘昔洛韦,具有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HBV的NDA多聚酶,阻止病毒的复制。根据国外一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泛昔洛韦125500mg,每日3次,疗程16周。治疗结束后,HBVDNA阴转率为70%,并使ALT恢复正常。HBeAg阴转率亦较低。但停药后血清HBVDNA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泛昔洛韦抗HBV作用较拉咪呋定弱。长期应用泛昔洛韦治疗亦可发生HBV变异。在HBVDNA多聚酶B区第528密码子亮氨酸(L)为蛋氨酸(M)取代,成为L528M。在应用拉咪呋定治疗时,亦可有相同的变异。因此,泛昔洛韦治疗发生L528M变异时,可与拉咪呋定发生交叉耐药。其他尚有V521L、P525L等的多点变异。由于泛昔洛韦抗HBV作用弱,而用治疗后亦可发生病毒变异。因此,目前主张与其他抗HBV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一般剂量为500mg,每日3次。

不良反应亦很轻,发生率亦不高。可有头痛、恶心和腹泻等,但与安慰剂相似。此外,有皮疹如荨麻疹、幻觉等精神症状。少数病人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ALT升高。

3.阿地福韦(adefovir)为嘌呤类核苷类似物。阿地福韦双酯(adefovirdipivoxil)为阿地福韦前体药,可以口服。口服后可在体内迅速水解为阿地福韦。不须要磷酸化即有抗病毒作用。能抑制HBVDNA多聚酶的活性;并能掺人病毒的DNA中,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抑制病毒的复制。体外药敏试验,对拉咪呋定耐药的HBVYMDD变异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国外一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应用阿地福韦30mg,每日1次,疗程12周,治疗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67%病人血清HBVDNA阴转,ALT亦有明显下降。27%病人HBeAg阴转,20%出现HBeAg血清转换。对拉咪呋定治疗出现YMDD变异而耐药的病人,应用阿地福韦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阿地福韦的不良反应轻。但剂量≥30mg/d时,可引起肾毒性。推荐剂量为10mg/d。

4.恩他卡韦(entacavir,BMS200475)为环氧羟炭脱氧鸟苷。在体外,用现有的抗HBV的核苷类似物对HBVDNA转染的HepG2细胞做药物敏感试验,它的抗HBV作用最强。在土拨鼠肝炎病毒(WHV)感染的土拨鼠动物模型,口服0.1mg/(kg·d)共12周,血清WHV转阴。以后,每周口服0.1mg/kg,血清WHV继续维持阴性。并可少肝癌的发生。国外正在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初步试验证明,此药具有较强的抗HBV作用。亦可治疗对拉咪呋定耐药的慢性乙肝病人。不良反应亦很轻。但动物试验发现有致癌作用。

5.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AraAmp。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eAg和HBVDNA的阴转率可达30%40%。根据国内研究,与胸腺肽或乙肝疫苗合用,可以提高疗效。剂量为200mg,每日2次。(体重≤60kg者,前10天剂量为200mg,每日2次,以后改为20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为30日。治疗有效者可间隔半个月后,再重复1个疗程。不良反应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偶可引起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最严重反应为肢痛症,是该药引起的神经肌肉毒性,一般应用上述剂量很少发生。但在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

6.膦甲酸钠(phosphonoformate,PFA,foscarnet)化学名称为二羟基膦羧酸氧化物三钠盐六水合物。是一种新的广谱抗病毒药,国内有正大天晴药业等企业生产。通过抑制DNA多聚酶、R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对多种病毒:HBV、HIV、HSVI型和Ⅱ型,VZV、CMV、EBV和流感病毒增有抑制作用。1987年Hedin等应用磷甲酸钠治疗5例暴发性乙型肝炎,其中3例为HBV和HDV混合感染,2例为HBV感染,治疗后全部存活,并有肝功能改善,HBeAg和HBVDNA阴转。国内亦有治疗重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报告,根据国内6家医院应用膦甲酸钠治疗122例重型乙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乙型肝炎5例,急性重型乙型肝炎3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84例),病死率仅21%。国内13家医院用膦甲酸钠治疗378例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转率为33%,HBVDNA阴转率为44%。同时有ALT的复常和下降。但其停药后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剂量为3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为1个月。不良反应可有低热、恶心、纳差、腹胀、头晕、头痛、腰痛、皮疹、脱发、多尿等,少数病人可出现血尿素和肌酐升高,血Ca2++升高血K+减低,应予注意。

(三)免疫调节剂(immunemodulators)目前,抗HBV药物如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只能抑制HBV复制,而不能在人体内彻底清除HBV,因此,停后复发率较高。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可以识别和破坏HBV感染的靶细胞,清除HBV。大量的研究证明,慢性乙肝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耐受,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使人体内不能清除HBV。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应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打破免疫耐受,是十分重要的。免疫调节剂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调节剂两种,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胸腺肽al(thy鄄mosina1)、左旋咪唑涂布剂、免疫核糖核酸以及正大天晴的猪苓多糖等。对提高HBV的免疫功能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是有限的。目前,主要研究重点放在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因其能提高对HBV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以特异性识别、清除HBV。但特异性免疫调节剂,目前尚无实用、可靠的药物,正在研究的有治疗性疫苗,如pres蛋白加HBsAg的蛋白疫苗、CTL多肽疫苗、DNA疫苗等。

但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剂的治疗,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和功能呈网络现象,十分错综复杂,而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免疫检测方法尚不完善,还不能反映人体确切的免疫状态和功能。使用免疫调节剂还不能根据人体免疫的机制,还很不清楚。因此,目前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还缺乏针对性,疗效还不够满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中药及制剂

  • 常占杰

    常占杰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乙肝,肝炎,肝病
  • 薛惠明

    薛惠明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肝癌
  • 胡义扬

    胡义扬

    主任医师擅长: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 刘平

    刘平

    主任医师擅长:肝硬化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