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化验检查中,如果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说明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患上乙肝后,无论是病人还是病人家属,都迫切想知道怎样治好乙肝,而且大多数人认为必须把“两对半”全部转阴。但这种观点是非常不符合目前乙肝治疗实际情况的。
不可否认,社会上的确存在着“乙肝歧视”现象。一些人听说谁感染了乙肝病毒,先是感到惊讶,而后便产生“可别把病毒传染给我”的担心。因此,他们视乙肝病人为“瘟疫”,惟恐躲避不及殃及自己。其实,乙肝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乙肝歧视”现象的产生与人们不能够正确认识乙肝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乙肝呢?
首先说乙肝病毒感染是有其传播途径的,乙肝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在妊娠28周后到生后7足天时期(这一时期在医学上称为围生[产]期)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和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 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 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我国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 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 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