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8岁的张先生一周前出现恶心、呕吐、四肢乏力等症状,到医院检查被告知患上了戊肝。询问病史后,医生初步认为食用未完全烤熟的海鲜很可能是其致病原因。“戊肝?从来没听说过,这是什么病?它和甲肝、乙肝有何不同?能不能彻底治愈?对人到底有何危害?……”带着张先生也是大多数人对戊肝存有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宓余强。
“和人们熟知的甲肝、乙肝相比,戊肝基本属于比较陌生的一种肝病类型。不同于乙肝经血液、体液和母婴垂直传播,戊肝和甲肝均经消化道传播,且两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但戊肝潜伏期、易感人群、病死率以及疫苗防疫等方面与甲肝差别很大。目前,随着甲肝疫苗的普及以及人们防范意识的提高,医院近几年收治的甲肝患者明显减少,而戊肝病人却明显增多。”他强调,现正值春夏之交,天气渐热,各种病毒、致病菌活跃,是甲肝、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多发时期,因此人们应积极做好预防。尤其孕妇人群,因其戊肝患病率、死亡率及由此导致的流产和死胎率高,因而更应小心这一“杀手”的侵袭。
成人多发 病死率高于甲肝乙肝
戊肝可以说是肝炎家族中的新成员,最初被称为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直到1983年才真正从患者粪便中检查出戊肝病毒颗粒,1989年才被正式命名。宓余强说,甲肝一般以14岁以下儿童高发,而戊肝则主要袭击成年人,尤其是老人和孕妇。根据临床表现,戊肝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以前两种为主。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戊肝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升高等表现。重症戊肝表现更为严重,甚至可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他表示,戊肝病程较长且病情普遍较甲肝严重。北京医科大学曾统计了我国11个城市共计1819例散发性戊肝病例,发现这些患者中戊肝病死率为2。5%,明显高于甲肝的0。1%和乙肝(不包括肝硬化)的0。9%。孕妇患戊肝后往往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可超过20%,并易引起流产和死胎。称其为孕妇“杀手”,实不为过。此外,老人一旦患上戊肝,多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发生肝内胆汁淤积,黄疸多持续加深,且黄疸期长,部分患者在恢复期的残留黄疸不易消退。
尚无疫苗 预防严把“入口”关
“更值得重视的是,戊肝不像甲肝,目前国际上尚无可以对其进行有效预防的疫苗。防治戊肝时,虽然可以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但是这些免疫蛋白提供的是非特异性免疫,提高的仅仅是人整体的免疫功能,而非专门针对戊肝。给戊肝防治带来更大难度的是,戊肝患者在病愈后并不能像甲肝那样具有终身免疫,他们仍可能再次成为戊肝病人。”宓余强说,戊肝传播途径和甲肝一样,都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所以注意个人饮食卫生,把住“入口”关,是远离戊肝的关键。
他说,戊肝潜伏期较甲肝长,约为2至9周,平均6周。戊肝隐性感染者和急性戊肝病人在潜伏期末和发病初期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中可含有较多戊肝病毒,可污染周围环境、食物和水源,人若食用了被戊肝病毒污染过的食物和水,就可能发病。注意饮食卫生,具体讲要做到,不食用未烤熟或煮熟的贝类、蛤蜊、泥蚶、毛蚶、牡蛎等海鲜;不饮未煮熟的生水;不在卫生条件不好的餐饮点就餐;生食蔬菜、水果要冲洗干净;养成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的习惯等。此外,苍蝇与蟑螂等由于易接触戊肝患者的污染物,而成为媒介昆虫,所以还要做好灭螂、灭蝇工作。
及时治疗 绝大多数病人可治愈
“目前戊肝没有特效治疗手段,治疗主要以休息、饮食控制和对症治疗为主。只要治疗及时,戊肝患者一般都可治愈,不会发展为慢性。所以,一旦出现恶心、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就应及时就医,不可拖延,否则将可能转化为重型戊肝,危及生命。”宓余强说,戊肝患者要注意与家人及周围人员分开使用餐具、牙具、水杯等,有条件者应尽快住进医院。第二,要注意休息,有黄疸的病人尤其要注意卧床休息,待症状和肝功能化验检查好转后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第三,应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饭菜。第四,由于目前尚无治疗戊肝的特效药物,因而可应用一些保肝药物,以及维生素b、c、e等辅助治疗,但用药不宜过多、过杂。黄疸较重者应加强对症及支持治疗。重型戊肝的治疗和其他类型的重型肝炎治疗一样,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经过大约1至2个月的休息和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顺利康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