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它的病毒基因克隆获得成功,因而被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为无包膜的圆球状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略大于甲型肝炎病毒,但比乙型肝炎病毒小。由于它对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和食物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因此,常引起水型或食物型流行,但煮沸5分钟后即可被杀死。
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只有散发病例,多是一些到戊型肝炎流行区去旅游或探亲者。我国各地均有戊型肝炎发生,但多数地区为散发,只有少数地区有暴发或流行。
戊型肝炎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他们从发病前1周到发病后2周即可从粪便中排出大量戊型肝炎病毒,此时传染性最强。戊型肝炎主要经水传播。至今国内外报告的绝大多数戊型肝炎流行是水型流行,主要是由于水源被粪便污染引起的。但也可经食物传播,我国曾报道4次戊型肝炎食物型暴发,其中2次与聚餐有关,推测是食物在制作前已被污染(如生吃蔬菜等),或在制作过程中被戊型肝炎潜伏期的炊事员粪便污染。此外,戊型肝炎还可以经日常生活接触或经血传播,但此种情况较为少见。
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最短约10天,最长约60天,平均为40天即可发病。有些人有临床表现,称为临床型感染;有些人没有临床表现,称为亚临床型感染。一般成年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则多为亚临床型。临床型戊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或重症肝炎。重症肝炎主要见于孕妇和原来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尤其是妊娠6~9个月的孕妇,在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更易发生重症肝炎,其病死率可高达10%~20%,明显高于非孕妇。此外,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常发生流产和死胎。因此,孕妇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要特别注意预防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一般在发病后2个月内康复,不发展成慢性肝炎。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多数病人在康复后5~6个月抗体消失。因此,在儿童时期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的人,到青壮年时期还可再感染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主要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诊断。流行病学史包括在发病前曾有饮生水、生吃不洁食物、外出用餐、接触戊型肝炎病人,或到戊型肝炎流行地区出差旅游等。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与其他型肝炎很难区分,尤其是甲型肝炎。但从总体来说,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黄疸前期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黄疸较深;孕妇的重症肝炎发病率较高,在中轻度黄疸期即可出现肝昏迷,常发生流产和死胎,产后可导致大出血,出血后常使病情恶化,并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戊型肝炎igg抗体。目前我国仅一家戊型肝炎酶联免疫试剂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一些医院用未获国家正式批准的戊型肝炎试剂盒检测,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特别是一些未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戊型肝炎igm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盒,更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不但造成误诊,将不是戊型肝炎病人诊断为戊型肝炎,同时还可能漏诊,使一些戊型肝炎病人不能被及时诊断。因此,各地医院必须应用国家正式批准的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盒检测。
由于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人于潜伏期末期就有传染性,难以及时被发现和隔离,且目前尚无特异性免疫制剂可供预防。因此,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管水管粪,加强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由于绝大多数戊型肝炎流行为水型流行,因此,特别要注意保护水源,防止水源被粪便污染,保证安全用水。
戊型肝炎病后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市售的免疫球蛋白预防戊型肝炎无效。虽然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甲、乙两型肝炎有效,但对预防戊型肝炎无效。
疫苗预防是最终控制戊型肝炎流行的重要措施。我国正在积极研制戊型肝炎疫苗,预计不久即可面世并可用于戊型肝炎预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