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抗乙肝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各有优缺点
近年来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核苷(酸)类,一类是干扰素。总体来看,核苷(酸)类药物的特点是可以直接抑制病毒,能够很迅速、强有力地把病毒控制住。同时,这类药物能够减轻肝脏炎症,可以使转氨酶水平降到正常,也能够使一部分e抗原阳性的患者e抗原消失或者转换,也提供了肝脏组织改善的证据。并且,这类药物只需要口服,通常是一天一粒,非常方便,不良反应很小,费用相对比较便宜,但这类药物常需要长期使用。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目前上市的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不能单以是否耐药衡量效果
拉米夫定的推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进入肝细胞后通过抑制HBV过程中必需的酶——HBV聚合酶,从而有效阻止病毒的合成和复制。美国FDA在1998年批准拉米夫定上市。作为第一个上市的口服抗乙肝病毒药,它的临床数据最长达10年,临床数据也最为丰富。其改善肝脏炎症的情况也非常明显,同时可以取得组织学的改善。
有明确的数据证实拉米夫定可以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该药适应范围广,即便对病情比较重甚至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同样是有效和安全的。不过,药无完药,它也有缺点,这一缺点也是核苷类似药物的通病,就是在长期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耐药,不过可以在用药早期(通常3-6个月)内根据降病毒的幅度或者是否发生耐药早期换用或联合其他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等进行治疗,就能从容应对拉米夫定的耐药问题了。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