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为人妇的女性,乙肝两对半检测五项全为阴性,丈夫为乙肝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女士完成了三针乙肝疫苗的接种,可是几年后的一次体检,却发现自己被感染上了乙肝,不是已经注射了乙肝疫苗了吗?为什么还会被感染?
推荐阅读
???
???????? ???????? ??????? ???E????一位初为人妇的女性,乙肝两对半检测五项全为阴性,丈夫为乙肝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女士完成了三针乙肝疫苗的接种,可是几年后的一次体检,却发现自己被感染上了乙肝,不是已经注射了乙肝疫苗了吗?为什么还会被感染?
乙肝疫苗接种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按照规定接种了乙肝疫苗,可过了几年后,查体发现还是得了乙肝,这是怎么回事?为此,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的汤文禅医生为我们做出解析:
●一、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并非持续终生:
小心黄曲霉素致乙肝变肝癌一般在一个完整接种程序下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对成人的持续保护时间为7-9年,儿童为3-5年。所以,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可参考其保护时间,定期复查。如果发现表面抗体已消失或滴度降至保护限度以下,就必须及时补种。
●二、接种的程序和部位不对:
接种的程序和部位不对也会对疫苗的接种效果产生影响。目前我国接种乙肝疫苗多采用0、1、6月接种方法(即第1次接种后1个月、6个月时再分别打1次,一共打3次),如果不按此法接种,效果可能不好。目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采取上臂三角肌注射,因为三角肌处血管少,皮下脂肪层薄,且不易损伤神经。如在臀部肌肉或其他部位注射,效果可能不佳。新生儿和婴儿的疫苗接种部位应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处。
●三、注射疫苗之前已有病毒:
有的人在接种疫苗之前,早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呈隐性感染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接种多少疫苗也不会管用。有些人接种之前检查没有发现乙肝,但不一定真的没有感染乙肝,要特别注意化验是否准确。一些小医院因检验水平有限,仪器设备落后,可能使部分乙肝感染者漏诊;即使检查结果表面抗原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外乙肝,一部分患者如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或乙肝病毒DNA可为阳性。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接种前乙肝病毒早已存在,再接种多少次疫苗都不会管用。
●四、乙肝疫苗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乙肝疫苗属于生物制品,需要在2-8摄氏度环境中冷藏保存,如果长时间放在常温或高温环境中,疫苗将会变质,失去免疫能力。超过有效期的疫苗,免疫能力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疫苗长期放置后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前必须先摇匀后再用,如果不摇匀就用,效果不好。
●五、与被接种人的身体状况有关:
被接种人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肾移植、肝移植、骨髓移植者(都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表面抗体形成的应答率只有17。6%,故他们注射的乙肝疫苗可加大剂量(比正常量增加一倍)。若被接种人在接种疫苗时,处于发热、严重皮肤湿疹、过敏、急慢性器质性疾病(心脏病、肾炎等)状态,预防效果则不佳。此外,某些人若存在某些遗传基因缺陷,也可能会影响到接种效果。
即便是严格按照正规的免疫方法接种疫苗,仍有5%左右的人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或者仅产生少量抗体,不足以产生免疫效果,这些人被称为乙肝疫苗无反应或低反应者。除上述多种因素外,有些人可能因特定的遗传因素所致。对于这些人,可以试试加大乙肝疫苗注射剂量,每月一次,共注射4次。也可在注射疫苗之前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以增强这部分人的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尽快产生表面抗体。
●六、“治疗性疫苗”的现状与真相目前,乙型肝炎治疗的广告满天飞,吹得天花乱坠,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很多不明就里的新闻媒介也陷入某些别有用心的医疗机构的圈套,对广大乙肝患者或携带者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有些患者甚至病情加重不治身亡。对于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展开研究,结果是体外试验效果不错,但体内试验效果并不理想。90年代掀起一股DNA疫苗热,被认为是真正有意义的治疗性疫苗,但由于DNA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宿主癌变可能,同时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故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现在一些大众媒体上说的“治疗性疫苗”,实际上只是加大剂量的预防性乙肝疫苗,至于是否对乙型肝炎患者有效,必须经过严格的1~3期临床试验,才能应用于临床。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