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8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研究材料很多,进展很大,但仍未充分阐明。
1979年发现用戊二醛交联的聚合人血清白蛋白(polymerizedhumanSelq.1malbumin,PHSA)能与HBV颗粒特异性结合,后又发现这种PHSA还能和肝细胞结合,由此提出“聚合白蛋白假说”。
该假说认为人血清白蛋白单体衰老时,相互聚合成6聚体(即PHSA),通过与肝细胞膜PHSA受体接合,摄人肝细胞并清除。
HBV颗粒表面也有PHSA受体,与肝细胞膜PHSA受体竞相结合PHSA,结果PHSA在HBV和肝细胞膜问架起桥梁,HBV即黏附于肝细胞,进而造成感染。
现已证实,HepG2肝癌细胞表面有HBV受体。
并提出HBV可能通过这种受体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然后侵入肝细胞。HBV与其受体相结合的位点,已确定在包膜前s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第21~47位氨基酸肽段。用抗一前s1蛋白抗体能阻止HBV侵入肝细胞,所以,目前看法是前s1蛋白在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中可能起决定作用。
此外,已发现HBV受体也存在于某些肝外细胞表面,与该受体相结合的位点也确定于HBV包膜前S1蛋白第2l~47位氨基酸肽段,进一步支持HBV能通过受体机制感染肝外细胞。
嗜肝DNA病毒虽能在肝外器官、细胞内复制,但从未发现这些器官或细胞有任何HBV感染而发生的病理改变,故其病理意义尚不明确。目前特别重视HBV感染各淋巴细胞亚群后对其免疫应答功能的影响,但尚未获得确切的结果。(责任编辑:杰瑞)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